下载书目录
选择订购数量
保存好发邮件或QQ
联系我们确定交易
文化消费如何为提振经济再添把“火” |
文化消费如何为提振经济再添把“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者:本报记者 雷萌 朱子钰 张君成 张博 发布时间:2025-03-05 09:39
分享到:
2025年新春观影热潮,折射着文化消费市场的澎湃动能。文化消费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然而,它靠什么实现“长红”?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板块?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有着他们的思考与建议。 代表委员们希望,以文化的力量助推中国经济增长,更期待春天里的盛会传递更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好声音。
现象级作品带来消费热潮
“重要引擎”“新兴增长点”,受访代表委员认为,文化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 3月2日晚9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国电影博物馆,IMAX-GT巨幕激光厅入口处排起长队,当天最后一场《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观众在等待进场。他们中不少已是“二刷”“三刷”了,但还是为抢到这张票而兴奋。售票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IMAX-GT巨幕激光厅共340个座位,每周三下午集中放周五到周日的票。“3天共15场,5100张票5分钟内秒光。” 电影票房数据再直观不过。2024年我国电影总票房以425亿元收官。截至3月3日,2025年电影票房已超230亿元,其中《哪吒2》票房突破145亿元,正向全球影史票房前五发起冲击。 “从宏观角度来说,一个国家经济达到一定程度,文化爆发是迟早的事。”在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看来,这种爆发的迹象越来越清晰,我国目前到了一个文化全面繁荣的临界点、突破口。 “当下文旅、出版、影视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效应显著。”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日报社特别报道部高级编辑张临山表示,人工智能等科技赋能,为文化经济新业态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文化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去年下半年,《黑神话:悟空》通过高精度扫描和渲染技术,将山西古建筑“搬”进游戏,游戏的火爆又直接推动了山西古建“出圈”。还有《繁花》《我的阿勒泰》……由现象级作品引发的文化消费热潮,涌动在神州大地,深入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1510亿元,比上年增长6%。2024年我国文化服务业引领作用突出,文化领域各行业实现全面增长,文化新动能持续发力,文化企业实现利润较快增长。 “要想抓住市场,必须调整表达方式,使年轻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朵云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旗观察到,过去两年,爆红的文化现象几乎都由年轻人主导。文化消费市场的变化速度极快,尤其是近年来的爆款文化产品,大多紧密贴合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从生活调剂到精神刚需
看电影、进书店、逛展览……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只是图个新鲜,而是逐渐培养起持续消费的习惯。代表委员们认为,文化消费要真正实现“长红”,关键得看它能不能从生活调剂品变成精神刚需。 “文化消费热潮的底层逻辑,是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必然出现的精神消费升级,但此次爆发有着特殊的时代变量。”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说。 安庭进一步分析,从需求侧看,“Z世代”已成为文化消费决策主体,他们的知识型消费特征倒逼供给端革新。供给侧改革方面,文化新基建的完善功不可没。5G+8K直播使地方戏曲能同步进入各级融媒体中心,比如山西晋祠的实景演出通过VR技术实现“日游夜演”模式,单项目年观众承载量从几万人次裂变为几十万到上百万人次。 从8万块银幕虚席以待,到高峰期一票难求,观众永远在等待好作品,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者双向奔赴。如何推动文化市场供需两旺?代表委员从不同视角给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魏新对文化消费提振经济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随着国潮兴起,菏泽市曹县汉服产业从当地走向全国,直接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目前曹县汉服年产值超百亿元。“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后就是非常宝贵的物质财富和发展动力。”魏新建议将补贴模式扩展至文化消费领域,同时针对青年群体进一步推出文化消费优惠政策,降低消费门槛。
用足政策拓宽增量空间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辛广伟建议,包括出版界在内的整个文化领域都要认真研究商讨如何利用好这一政策。要拓展思路、立体思考,用创新思维来对待这一创新政策,真正让经济政策助力文化繁荣发展。 “下一步,我要做好对《经济政策》实施情况的调研跟踪,及时反馈该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相关建议,助力把这一难得的好政策用好用足,充分发挥好经济政策辅助文化发展的独特功能,把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嘉惠切实转化为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辛广伟表示。 “图书作为国民基础性文化消费产品之一,市场销售受到挑战,目前还没有找到新的突围方式,尤其是跟新时代相衔接的产业突破口。”顾青告诉记者,他在调研交流中了解到,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各种文化形式都在往基层走。“希望在文化消费市场逐步扩大的当下,出版业能够抓住这个窗口。” 出游、观影、追剧……2025蛇年春节假期,居民文化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如何让文化消费的流量、热度更持久?需在政策和市场等多方面不断发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文化消费市场还有很大增量空间,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十分可观,他呼吁创造良好氛围,让文化消费更活跃。“要全方位真正体现出一种万马奔腾、追求创造的动向,让文化创意人才真正发挥作用,文化创意产业链、供应链越来越顺畅,推动优秀作品更好触达受众的精神需求。” “这场消费热潮给我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验证了文化供给与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创造性缺口’。这必将催生更多更好的作品,并带动重构整个市场的价值链条。”安庭表示,民营文化企业从业者在享受时代红利的同时,更要肩负起通过文化创新推动产业转型的责任。 |
上一篇:出版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研讨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文化纸节后迎首波涨价潮 |
当当网 博库书城 中国全民阅读网 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百道网 中信出版集团 国家新闻出版署 高教社网上书城 光明日报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中国工人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中国政府采购网 开明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中华书局 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长江文艺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版权所有:北京五车书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公安部备案号11011202000405 技术支持:北京五车书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图书经营许可证号;京批字第直2500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