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书目录
选择订购数量
保存好发邮件或QQ
联系我们确定交易
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空间 |
■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学校阅读空间打造
阅读是获取知识、发展兴趣、增长智慧、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阅读空间是深化阅读功能、具化育人内涵的重要平台。大力推进中小学阅读空间建设,既是响应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要举措,也是优化师生知识结构、构建书香校园、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路径。中小学阅读空间包括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文化空间。打造物理空间有助于促进阅读要素可视化,用好信息空间有助于推动阅读行为泛在化,培育文化空间有助于实现阅读影响连续化,而要素可视化、行为泛在化、影响连续化,是促进青少年学生阅读生根的关键。
打造物理空间,促进阅读要素可视化。2023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从物理空间角度对学校阅读环境建构提出要求,强调“中小学校要充分利用教室、走廊、校园等空间,设置读书角、放置图书架、开设书报亭,方便学生即时阅读、处处可读”。打造阅读的物理空间,既旨在将书籍作为关键要素融入学生生活场域,让书籍走向学生,也旨在借助读书角等显性空间,吸引学生走近书籍,实现书籍与学生的“双向奔赴”。首先,教室是建构物理空间的关键阵地。教室是学生在校生活时间最长的物理空间。当前,中小学校比较常规的做法是鼓励开辟班级读书角,这是打造班级物理空间、促进阅读要素可视化的有效做法。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师生荐书的形式设置年级阅读箱,让受欢迎的好书在各年级各班级间流转,打通班级、教室的壁垒,密切书籍与教室的物理联系,为培育阅读文化空间作铺垫。其次,图书馆、阅览室是建构物理空间的焦点。图书馆、阅览室是学校书籍最集中的空间,其温度适宜性、光线柔和度、座椅舒适感、管理人性化等,都关系到学生阅读体验。学校要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建构沉浸式阅读的物理空间。最后,公共空间是建构物理空间的补充。学生课间、课后集聚密度大、频率高的空间,比如走廊、转角、过道等,也是建构物理空间的重要方向。学校可将书籍、报刊、绘本等以主题单元形式投放到这些空间,促进物理空间从教室、图书馆延伸到更广泛的空间。
用好网络空间,推动阅读行为泛在化。阅读行为泛在化意味着,阅读行为突破校内物理空间,深入到学生的校外生活场域,对学生知情意行产生连续影响。在信息时代,学校可借助网络空间达成阅读行为泛在化的目标。首先,通过网络空间定期开展主题式阅读活动。比如可与出版社、作家协会等机构合作,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平台开设阅读专栏,一方面为学生推送丰富的阅读资源,支持学生续读在校阅读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建立读经典、读整本书的深度阅读习惯,摒除碎片化、浅表化阅读带来的影响。其次,通过网络空间培养学生的书籍鉴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认知发展,学生在阅读内容选择上将表现出越来越显著的自主意识,学校可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好书漂流”“书评比赛”等活动,并通过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引导学生学会在浩瀚书海中鉴别、筛选阅读素材,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最后,通过学校网络空间呼吁社会力量关注并支持阅读。以学生为核心,构建校家社参与的阅读生态圈,有助于固化学生的阅读行为,使阅读成为习惯。学校可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的小型阅读沙龙,促进家长理解阅读、重视阅读,成长为学习型家长,为学生阅读行为泛在化提供支持。
培育文化空间,实现阅读影响连续化。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习惯,不仅需要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的显性支持,还需要文化空间的隐性支持。文化空间通常由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活动等因素共同构成。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有助于实现阅读影响的连续化。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说,学校可以组织师生结合学校实际,自下而上地抽象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阅读元素,在物理空间、信息空间一以贯之地呈现,使之入脑入心,成为学校文化空间的生长点。同时,学校可以研制一些彰显阅读文化特色的小礼品,以便直观、具化地传播阅读文化。从制度文化层面来说,学校可将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活动课程化、项目化,从规范、制度的角度充实文化空间,增强阅读影响的连续化。学校还可从“大阅读”视角建立“阅读信使”制度,鼓励学生将阅读带回家、带进社区,构建校家社阅读生态圈,实现阅读影响的横向连续化。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学校可以向学生征集阅读卡通形象,定期评选阅读小达人,推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经典诵读比赛,通过树立典型催生群体的阅读内驱力和自觉性。“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建构文化空间,还需要重视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生成独立人格,实现阅读影响的纵向连续化,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作者分别系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作者:范小梅 吴晗露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4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来源:中国教育报
|
上一篇:中小学图书馆图书采购方式举例 下一篇:2025年2月“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发布 |
当当网 博库书城 中国全民阅读网 国家出版发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百道网 中信出版集团 国家新闻出版署 高教社网上书城 光明日报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中国工人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中国政府采购网 开明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中华书局 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长江文艺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版权所有:北京五车书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公安部备案号11011202000405 技术支持:北京五车书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图书经营许可证号;京批字第直250015号